我国的口腔修复膜及口腔科骨植入材料(骨粉)市场因为技术壁垒和起步晚等原因,长期被进口品牌占领。据统计,仅瑞士盖氏一家,就占据国内70%市场,国内品牌总计占有率仅15%。行业迫切希望实现国产化替代。
近年来,以正海生物、奥精医疗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在技术层面不断获得突破,前瞻性布局其产品研发管线,市场营收也表现出良好势头。行业分析认为,在市场持续增长,政策面支持以及种植牙集采可能带来的市场增量下,口腔修复膜和口腔科骨植入材料行业正在迎来一个难得的“窗口期”,有望藉此实现国产化替代。
口腔科骨修复材料(骨粉)和口腔修复膜的应用场景主要是种植牙手术和颌面修复手术,尤以前者居多。骨修复材料在手术中的作用是用于骨量填充和骨缺失修补,口腔修复膜通常和前者联合使用,用于口腔内软组织的浅层修复。在种植手术中,这两类修复材料的使用几率大约在30-40%之间,二者之间的比例基本上是1:1。这一数据在种植牙庞大的市场前景下,显露出令人期待的发展空间。
口腔科骨修复材料(骨粉)和口腔修复膜属于口腔修复领域中的细分赛道。据行业研报,2020年我国口腔科骨修复市场规模约为15亿,口腔修复膜市场规模与之相当,在13.5亿左右。
目前,口腔科骨修复材料按照来源可以初步分为天然骨修复材料和人工骨修复材料两个大类。其中,属于天然骨领域的异体骨产品领跑市场,其代表是瑞士盖氏Bio-Oss骨粉,产品取自牛骨,经高温煅烧处理而成。国内品牌中,正海生物海奥骨粉也属于此列。
数据来源:奥精医疗招股书 制表:《口腔观察》新媒体
不过,在口腔医学领域,行业人士普遍认为人工骨修复材料将逐步取代天然骨。从市场面上看,以生物陶瓷、骨水泥为代表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产品均已面市,并得以应用。其中,奥精医疗已经面市的口腔科骨修复产品齿贝即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和绝大部分高值医疗器械和耗材行业相似,口腔科骨修复材料和口腔修复膜领域目前仍然是进口品牌唱主角。
据统计,在口腔骨修复材料上,仅瑞士盖氏Bio-Oss骨粉就独占七成份额;剩下的三成市场中,以奥精医疗、正海生物为代表的国内品牌大约占了15%,其余15%被强生等进口品牌瓜分。口腔修复膜行业的情况相似。该领域目前的主要竞争者为瑞士盖氏和国产企业正海生物,其中盖氏的产品销售额占70%左右,正海约占13%。其他份额被美国库克和福建博特等品牌占有。
我国口腔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近年来一直以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研报,中国口腔医疗服务的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918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119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9.31%,预期到2022年年底,这一数据将达到1739亿元。其中,口腔种植消费的增长更为迅猛。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2020年我国种植牙植入数量预计达到400万颗,市场规模约为297亿,如果按照发达国家渗透率每万人约200颗,价格以目前的50%计算,则其市场空间可达1060亿。作为使用率极高的耗材,种植牙市场的增长传导至口腔科骨修复材料和口腔修复膜行业,扩大其市场规模,几乎板上钉钉。
按照南方所的统计数据,2018年国内口腔科骨植入材料行业的市场规模为10.5亿元,2014年至2018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预测2030年,口腔科骨修复市场规模将达到30.7亿元。口腔修复膜市场空间同样不小,2016-2019年,我国口腔修复膜市场规模由4.9亿元增长至10.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1%。预计2020-2025年期间,市场规模将保持25.0%的复合增速增长,预期在2025年将达到41.3亿元。二者的潜在市场将逾70亿。
经过多年蓄力,国产品牌目前在政策、技术和市场层面上均一路看好,正在迎来一次国产化替代过程中难得的“窗口期”。
在高值医疗器械和耗材领域,技术壁垒、产业链缺失是国产替代绕不过的“两道坎”。往往是空间有多大,壁垒就有多厚。高端设备与耗材更是如此,譬如种植牙植体的表面处理技术,我国一直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客观上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但在口腔科骨修复材料方面,这一壁垒显然没有那么厚。
尤其是国内骨修复领军企业奥精医疗和再生医学龙头正海生物凭借多年布局,积累了厚实的基础,取得不弱于国际同行的成绩。
今年4月,奥精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兼副总经理仇志烨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中透露,该公司矿化胶原/聚酯人工骨修复材料已进入临床阶段,预计在2024年获证并上市。据了解,该材料的开发思路是在奥精公司仿生矿化技术的基础上引入可降解聚酯成分,以进一步改善其力学性能和降解特性。而奥精医疗齿贝产品正是仿生矿化技术的产物。据仇志烨介绍,通过仿生矿化技术研制的人工骨产品,与自体骨高度相似,具有临床优势,本身已属于国际领先的人工骨修复材料。
公开资料显示,奥精医疗的“齿贝”面市已久。该产品属于无机材料,是羟基磷灰石(HA)与胶原复合所得,主要用于口腔和整形外科骨缺损的填充和再生修复。
在口腔科骨科修复材料研发方面,正海生物也颇有进展。据中国经济网8月3日报道,正海生物“钙硅生物陶瓷骨修复材料”项目近日已完成首例受试者随机入组,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试验目标正是口腔领域的“颌骨缺损和骨量不足”。这是正海生物2015年上市的海奥骨修补材料外,在口腔修复领域的另一布局。另据披露,该公司还有“引导再生膜”、“光固化树脂”这两个应用于口腔领域的研发项目正在进行中。
此外,国内还有多家企业在该领域推进产品研发项目,如迈普医学的口腔可吸收修复膜,广州熙福医疗开发的自固化磷酸钙骨修复材料。北京湃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在今年7月正式推出可应用于口腔科的骨植入材料。
早在2015年和2016年,国务院就先后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发[2016]43号)文件,从顶层政策上推动中国智造和国产替代。
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针对生物医用材料提出了“重点布局可组织诱导生物医用材料、组织工程产品、新一代植介入医疗器械、人工器官等重大战略性产品,提升医用级基础原材料的标准,构建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产品创新链,提升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竞争力”的要求。
国内多个地市也根据区域特点推出相应政策,如深圳就在今年7月推出鼓励口腔材料制造企业加大核心技术研发的政策,拟对符合条件的创新项目按总投资20%给予鼓励。重庆市也在今年6月底推出过相似政策。
市场运作层面,国产品牌还拥有实现国产替代化的另一个杀手锏——价格差异。
“高性价比”这一差异化手段,在过往的国产替代进程中屡试不爽。例如最近几年的CBCT市场争夺就得益于此。国产CBCT品牌以20+万的价格对标动辄50+万的同类进口产品,10年间实现从市占率0到80%左右战绩,稳居市场主流。同属高值医疗耗材的硬脑膜产品也是凭借性价比优势,在市场份额的争夺中完胜,占有率超过90%。
具体到口腔科骨修复材料产品。据械达网显示,奥精医疗的骨修复产品“齿贝”每盒价格大约为500元左右,正海生物旗下“海奥”骨修复产品价格为300-400元/0.25g,而进口品牌盖氏骨粉的价格在800元/0.25g区间。口腔修复膜方面,根据头豹研究院的资料,国产“海奥”修复膜价格约600-1000元,瑞士盖氏价格约在1500-2600元。进口产品均两倍于国产品牌。以此来看,在性能相当的前提下,国产品牌占尽价格优势。而一旦市场规模因种植牙增长而放量,受价格因素影响的权重还会更高。
口腔科骨修复材料和口腔修复膜在国产化替代路上已然拥有先机。
国产口腔科骨植入材料和口腔修复膜正在逐步放量和蓄势。
8月18日晚间,国内再生医学龙头正海生物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披露其口腔修复膜产品在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6.40%。而3年前,这一数据仅为6431万。2020年,正海口腔修复膜因遭遇疫情影响,同比下滑至-5.9%,但随后在2021年上半年报复性地上升75.89%,其市场强劲可见一斑。
作为骨修复材料行业的龙头,奥精医疗的业绩同样不俗,其口腔科骨修复材料“齿贝”的市场规模近几年也一直稳定上升。根据该公司历年公告披露的数据,2018年-2021年,其口腔科骨修复产品市场由2446.19万增长至3019.53万,其市占率也由2019年的2.4%上升至7%,占据第二位。
以奥精医疗和正海生物为龙头的口腔科骨修复企业正在产品迭代、市场营销等多方面谋篇布局,为接下来的市场竞争蓄势。
如正海生物除了在产品研发和上市的布局外,还着力完善口腔种植牙布局,通过代理江苏创英种植体,在现有口腔修复膜和骨粉材料的基础上进 一步完善种植生态链布局,形成渠道和规模优势,尝试打开公司长期成长空间。
奥精医疗则也在以仿生矿化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加快研发步伐,形成以技术为驱动的发展模式。
据介绍,奥精产品使用的体外仿生矿化技术,相比于其他竞品,具有与人体天然骨高度相似的成分和微观结构,在可降解及可引导骨再生等方面具有仿生的领先优势,是人工骨修复材料发展前沿的技术及产品,具备技术创新性及先进性。由该公司立项研发的矿化胶原/聚酯人工骨修复材料近期也取得重大进展,预计上市后将进一步奠定其市场地位。
在近期的投资者互动关系活动中,奥精医疗仇志烨表示,奥精产品具有可引导骨再生功能,和国外产品相比具有具有性能优势,而且公司在市场宣传、招商政策等方向也在积极开拓当中,此前受疫情影响受到的冲击已逐步减弱。
正海生物也在活动介绍中透露其口腔修复产品受市场红利在种植领域增长较快,并认种植牙集采可能带动我国实际种植需求的增加,有助于企业借助成本和渠道服务优势,加速发展。
这和业内预测相近。中泰证券综合中华口腔医学会及奥精医疗招股书等披露的数据分析,按照2020年市场规模倒推,单颗种植牙所使用的修复材料价格约为2300元,假设未来随国产市占率提升,价格下降至1800元左右,则口腔修复膜+骨粉的终端市场规模可达到90-120亿元区间。
声明:本文数据来自文中公司及媒体、网络披露,任何时候均不应作为投资参考。文中观点亦不代表《口腔观察》新媒体观点。
我国的口腔修复膜及口腔科骨植入材料(骨粉)市场因为技术壁垒和起步晚等原因,长期被进口品牌占领。据统计,仅瑞士盖氏一家,就占据国内70%市场,国内品牌总计占有率仅15%。行业迫切希望实现国产化替代。
近年来,以正海生物、奥精医疗为代表的国内企业在技术层面不断获得突破,前瞻性布局其产品研发管线,市场营收也表现出良好势头。行业分析认为,在市场持续增长,政策面支持以及种植牙集采可能带来的市场增量下,口腔修复膜和口腔科骨植入材料行业正在迎来一个难得的“窗口期”,有望藉此实现国产化替代。
口腔科骨修复材料(骨粉)和口腔修复膜的应用场景主要是种植牙手术和颌面修复手术,尤以前者居多。骨修复材料在手术中的作用是用于骨量填充和骨缺失修补,口腔修复膜通常和前者联合使用,用于口腔内软组织的浅层修复。在种植手术中,这两类修复材料的使用几率大约在30-40%之间,二者之间的比例基本上是1:1。这一数据在种植牙庞大的市场前景下,显露出令人期待的发展空间。
口腔科骨修复材料(骨粉)和口腔修复膜属于口腔修复领域中的细分赛道。据行业研报,2020年我国口腔科骨修复市场规模约为15亿,口腔修复膜市场规模与之相当,在13.5亿左右。
目前,口腔科骨修复材料按照来源可以初步分为天然骨修复材料和人工骨修复材料两个大类。其中,属于天然骨领域的异体骨产品领跑市场,其代表是瑞士盖氏Bio-Oss骨粉,产品取自牛骨,经高温煅烧处理而成。国内品牌中,正海生物海奥骨粉也属于此列。
数据来源:奥精医疗招股书 制表:《口腔观察》新媒体
不过,在口腔医学领域,行业人士普遍认为人工骨修复材料将逐步取代天然骨。从市场面上看,以生物陶瓷、骨水泥为代表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复合材料产品均已面市,并得以应用。其中,奥精医疗已经面市的口腔科骨修复产品齿贝即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
和绝大部分高值医疗器械和耗材行业相似,口腔科骨修复材料和口腔修复膜领域目前仍然是进口品牌唱主角。
据统计,在口腔骨修复材料上,仅瑞士盖氏Bio-Oss骨粉就独占七成份额;剩下的三成市场中,以奥精医疗、正海生物为代表的国内品牌大约占了15%,其余15%被强生等进口品牌瓜分。口腔修复膜行业的情况相似。该领域目前的主要竞争者为瑞士盖氏和国产企业正海生物,其中盖氏的产品销售额占70%左右,正海约占13%。其他份额被美国库克和福建博特等品牌占有。
我国口腔医疗服务市场规模近年来一直以接近两位数的速度快速增长。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研报,中国口腔医疗服务的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918亿元增加至2020年的1199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9.31%,预期到2022年年底,这一数据将达到1739亿元。其中,口腔种植消费的增长更为迅猛。据中国经济时报报道,2020年我国种植牙植入数量预计达到400万颗,市场规模约为297亿,如果按照发达国家渗透率每万人约200颗,价格以目前的50%计算,则其市场空间可达1060亿。作为使用率极高的耗材,种植牙市场的增长传导至口腔科骨修复材料和口腔修复膜行业,扩大其市场规模,几乎板上钉钉。
按照南方所的统计数据,2018年国内口腔科骨植入材料行业的市场规模为10.5亿元,2014年至2018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预测2030年,口腔科骨修复市场规模将达到30.7亿元。口腔修复膜市场空间同样不小,2016-2019年,我国口腔修复膜市场规模由4.9亿元增长至10.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0.1%。预计2020-2025年期间,市场规模将保持25.0%的复合增速增长,预期在2025年将达到41.3亿元。二者的潜在市场将逾70亿。
经过多年蓄力,国产品牌目前在政策、技术和市场层面上均一路看好,正在迎来一次国产化替代过程中难得的“窗口期”。
在高值医疗器械和耗材领域,技术壁垒、产业链缺失是国产替代绕不过的“两道坎”。往往是空间有多大,壁垒就有多厚。高端设备与耗材更是如此,譬如种植牙植体的表面处理技术,我国一直与国际水平存在差距,客观上影响其市场竞争力。
但在口腔科骨修复材料方面,这一壁垒显然没有那么厚。
尤其是国内骨修复领军企业奥精医疗和再生医学龙头正海生物凭借多年布局,积累了厚实的基础,取得不弱于国际同行的成绩。
今年4月,奥精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兼副总经理仇志烨在投资者关系活动中透露,该公司矿化胶原/聚酯人工骨修复材料已进入临床阶段,预计在2024年获证并上市。据了解,该材料的开发思路是在奥精公司仿生矿化技术的基础上引入可降解聚酯成分,以进一步改善其力学性能和降解特性。而奥精医疗齿贝产品正是仿生矿化技术的产物。据仇志烨介绍,通过仿生矿化技术研制的人工骨产品,与自体骨高度相似,具有临床优势,本身已属于国际领先的人工骨修复材料。
公开资料显示,奥精医疗的“齿贝”面市已久。该产品属于无机材料,是羟基磷灰石(HA)与胶原复合所得,主要用于口腔和整形外科骨缺损的填充和再生修复。
在口腔科骨科修复材料研发方面,正海生物也颇有进展。据中国经济网8月3日报道,正海生物“钙硅生物陶瓷骨修复材料”项目近日已完成首例受试者随机入组,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其试验目标正是口腔领域的“颌骨缺损和骨量不足”。这是正海生物2015年上市的海奥骨修补材料外,在口腔修复领域的另一布局。另据披露,该公司还有“引导再生膜”、“光固化树脂”这两个应用于口腔领域的研发项目正在进行中。
此外,国内还有多家企业在该领域推进产品研发项目,如迈普医学的口腔可吸收修复膜,广州熙福医疗开发的自固化磷酸钙骨修复材料。北京湃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在今年7月正式推出可应用于口腔科的骨植入材料。
早在2015年和2016年,国务院就先后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国发〔2015〕28号)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国发[2016]43号)文件,从顶层政策上推动中国智造和国产替代。
在《“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针对生物医用材料提出了“重点布局可组织诱导生物医用材料、组织工程产品、新一代植介入医疗器械、人工器官等重大战略性产品,提升医用级基础原材料的标准,构建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产品创新链,提升生物医用材料产业竞争力”的要求。
国内多个地市也根据区域特点推出相应政策,如深圳就在今年7月推出鼓励口腔材料制造企业加大核心技术研发的政策,拟对符合条件的创新项目按总投资20%给予鼓励。重庆市也在今年6月底推出过相似政策。
市场运作层面,国产品牌还拥有实现国产替代化的另一个杀手锏——价格差异。
“高性价比”这一差异化手段,在过往的国产替代进程中屡试不爽。例如最近几年的CBCT市场争夺就得益于此。国产CBCT品牌以20+万的价格对标动辄50+万的同类进口产品,10年间实现从市占率0到80%左右战绩,稳居市场主流。同属高值医疗耗材的硬脑膜产品也是凭借性价比优势,在市场份额的争夺中完胜,占有率超过90%。
具体到口腔科骨修复材料产品。据械达网显示,奥精医疗的骨修复产品“齿贝”每盒价格大约为500元左右,正海生物旗下“海奥”骨修复产品价格为300-400元/0.25g,而进口品牌盖氏骨粉的价格在800元/0.25g区间。口腔修复膜方面,根据头豹研究院的资料,国产“海奥”修复膜价格约600-1000元,瑞士盖氏价格约在1500-2600元。进口产品均两倍于国产品牌。以此来看,在性能相当的前提下,国产品牌占尽价格优势。而一旦市场规模因种植牙增长而放量,受价格因素影响的权重还会更高。
口腔科骨修复材料和口腔修复膜在国产化替代路上已然拥有先机。
国产口腔科骨植入材料和口腔修复膜正在逐步放量和蓄势。
8月18日晚间,国内再生医学龙头正海生物发布2022年半年度报告,披露其口腔修复膜产品在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1.10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6.40%。而3年前,这一数据仅为6431万。2020年,正海口腔修复膜因遭遇疫情影响,同比下滑至-5.9%,但随后在2021年上半年报复性地上升75.89%,其市场强劲可见一斑。
作为骨修复材料行业的龙头,奥精医疗的业绩同样不俗,其口腔科骨修复材料“齿贝”的市场规模近几年也一直稳定上升。根据该公司历年公告披露的数据,2018年-2021年,其口腔科骨修复产品市场由2446.19万增长至3019.53万,其市占率也由2019年的2.4%上升至7%,占据第二位。
以奥精医疗和正海生物为龙头的口腔科骨修复企业正在产品迭代、市场营销等多方面谋篇布局,为接下来的市场竞争蓄势。
如正海生物除了在产品研发和上市的布局外,还着力完善口腔种植牙布局,通过代理江苏创英种植体,在现有口腔修复膜和骨粉材料的基础上进 一步完善种植生态链布局,形成渠道和规模优势,尝试打开公司长期成长空间。
奥精医疗则也在以仿生矿化技术为核心的基础上,加快研发步伐,形成以技术为驱动的发展模式。
据介绍,奥精产品使用的体外仿生矿化技术,相比于其他竞品,具有与人体天然骨高度相似的成分和微观结构,在可降解及可引导骨再生等方面具有仿生的领先优势,是人工骨修复材料发展前沿的技术及产品,具备技术创新性及先进性。由该公司立项研发的矿化胶原/聚酯人工骨修复材料近期也取得重大进展,预计上市后将进一步奠定其市场地位。
在近期的投资者互动关系活动中,奥精医疗仇志烨表示,奥精产品具有可引导骨再生功能,和国外产品相比具有具有性能优势,而且公司在市场宣传、招商政策等方向也在积极开拓当中,此前受疫情影响受到的冲击已逐步减弱。
正海生物也在活动介绍中透露其口腔修复产品受市场红利在种植领域增长较快,并认种植牙集采可能带动我国实际种植需求的增加,有助于企业借助成本和渠道服务优势,加速发展。
这和业内预测相近。中泰证券综合中华口腔医学会及奥精医疗招股书等披露的数据分析,按照2020年市场规模倒推,单颗种植牙所使用的修复材料价格约为2300元,假设未来随国产市占率提升,价格下降至1800元左右,则口腔修复膜+骨粉的终端市场规模可达到90-120亿元区间。
声明:本文数据来自文中公司及媒体、网络披露,任何时候均不应作为投资参考。文中观点亦不代表《口腔观察》新媒体观点。